(二十五章)。道生一,此处的道,是处于虚无状态,看来无声无色无形,却是似无而实存,不是一无所有的绝对真空;此处的道,虽然恍惚
不可捉摸,但其中有“象”、“物”、“精”、“信”(二十一章),不是“本来无一物”的“空”,而是具此“四有”;此处的道,不是什么从天上掉下来的绝对精神,它只能是作为宇宙万物之本体的始源的客观存在,用老子的话讲,就是“万物之宗”、“象帝之先”(四章)、“先天地生”(二十五章),是万物恃之以生的原始物质(借用现代的概念)。天人同源于“道”的这一原初物质。
又说: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(四十章)“无名,万物之始也;有名,万物之母也。”(一章)
处于“无名”状态的道,是万物的原始;而有名状态的道,是孕育万物的母亲。万物源于“有名”状态的道,而有名状态的道是源于“无名”状态的道。老子把“道”的原初本体称之为“无”——虚无,是从其本体论来说的;称之为“无名”,是从认识论来说的。其实质皆指浑沌无序状态的道。“天”与“人”同源于“无”、“无名”,即同源于“道”。
(一) 天人“同构性”思想
“道之为物,唯恍唯惚。惚兮恍兮!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!其中有物;窈兮冥兮!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”(二十一章)
老子说:“道之为物”,明示处于本体阶段的道,是“为物”,不是凭空的虚构与天才的猜想之类出于纯意念的产物,而是“物”,姑且译之为基本的物质存在。这个“物”,就是“有物混成”之物,老子将此“物”“强字之曰道”(二十五章)。由此可见,老子认为道是“物”,但不是具有特定形象的具体的“某物”,而是“先天地生”、“可以为天地母”的“物”。此“物”恍恍惚惚,看来仿佛隐约,似有似无,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抟之不得,好似一无所有。然而,恍惚之中,却似虚无而实含妙有,“恒无欲也,以观其妙;恒有欲也,以观其徼”(一章)之际,是可以窥见,可以感知,是含有“象、物、精、信”的。也就是道之本体——“物”中的“象、物、精、信”是产生万物的基本物质存在。
这个“象”,是道处于本体之象,它是“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”(十四章),尚未形成具体的万物时,没有形状的形状,没有具体实物的形象。这个“物”是道处于本体之物,是无物之物,所以“无名”,但却是生成万物的基质(基本物质性存在)。这个“精”是道处于本体之“精”,它是生育万物的精气,是万物内在的生命力。它非常纯真,没有丝毫的渣滓。所以说“无名,万物之始也”,万物之所以“始”,便是由于“其中有精”。这个“信”,是道处于本体之“信”。信者,一、周期,如潮信,为道周行不殆规律的显现;二、信验,有规律可寻,无差爽;三、信息,或嫌它过于“现代化”了,但道为万物之母,自然含有万物的生命信息,其理自明。“象、物、精、信”此四者,内在于“道之为物”之中,为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又说:“视之不见名曰微,听之不闻名曰希,抟之不得名曰夷。此三者,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”(十四章)
道之本体的“象、物、精、信”,其外现是“微”、“希”、“夷”。它虽然颜色“微”到看不见,声音“希”到听不到,形象“夷”到摸不着,是常人感官所无法感知的,却是无形无色无声之中的实际存在。老子认为,这“微、希、夷”三者,不可能追问它们的究竟,是“混而为一”,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离的。也就是说老子认为:道之本体之“物”中的“象、物、精、信”以及它的外现“微、希、夷”,是万物、天人同构的根本内容。
(三)天人“同归性”思想
“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于其根。”(十六章)
我用身体这部工具,在一种高度的虚极静笃状态中,无欲观妙,有欲观徼。观察万物的“并作”和“复归”。“观”者,不是观之以目,而是观之以心。以“观”之一字,作用玄妙深远,为老子认识论中精微所在。在用心灵的“玄鉴”来观察宇宙万物,于此着重观察万物的并作,使它复归于其根,而不放任自流,更不流离失所。唯有归根,才能“不失其所者,久也”(三十三章),才能复命。“根”者,道之本体也,万物、天人同归之于道之本体——“道根”。
又说“绳绳兮!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;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”(十四章)
泯泯茫茫啊!不可以名状,复归于无物的状态。这是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,没有物体的形象,这是叫做惚恍。“道”在周行不殆中,无中生有,为宇宙万物的母亲,然后又“复归于无物”] [打印本网页] [关闭本窗口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