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HOME > 圆灰哲学
刘卫论老子道德经之“反者道之动”论道性

发布时间 2013-08-22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反者道之动论道性 

 

刘卫著  曾崇洲转载

 

 

     被誉为“东方巨人”,“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”的老子,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,同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,他博大,深邃的思想构造出了一个朴素、自然、飘逸的宇宙观、人生观、方法论的宏大构架。 

 “反者道之动”是老子教诲中的唯一被老子易动了的一句话,老子曰:“反者道动之”,此一字之易就给了我们所有人在修行上以明确的方向。反向运动的修行之人都会得到道的推动。 

     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,所以修行者保持柔弱之心就会为道所用而成“器”,也就是为“道”所推动。 

     道被描述为隐含在万象之中、万物之内而不可捉摸,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而复归于本,是“道”本身的性质。所以我们从万物之象中体悟其运动就会找到“道”的痕迹,这就是在掌握“道性”。 

   “反”体现了道对事物的作用机制。这个作用机制不要忽略。老子说过的一句话,他在《道德经》中调换了一个字,“反者,道动之”这个说法同原话相比,老子把“道”人格化了。道本身是抽象的,并不具体,改过之后就 具体了。只要是反过来的状态,道肯定要去推动你。反者,是宾语,道,是人格化的主导元素,是主语。道推动的这个反者,就是这样一种关系。 

    老子是想让我们明白,他的无为是道性的无为。道性无为又有为,看怎么体现。它就体现在这个反字上。有为体现在那个方面呢?就要体现在反字上。 

    天下万物都是由“天地”这一对“有”产生的,而“天地”本身是由“道”这个“无”而生成的。这样,我们在求“道”这个“无”时就不可有意去求,只能无心去证。因为人心所产生的欲望没有一件不是假的。假的反面是真,那么我们保持“无心”作用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,其结果就无所不真了,这也是“反者道之动”的效果。 

   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”“反”指的是什么?反,体现出了道德运动性质。这种性质,基本身是看不见的。道本身不可言状,行为的结果也不可言状。它体现出阴性的一面,体现在事物的反面。 

    事物的反面,我们人的反面是什么?人都不愿意谈死,谈死就不高兴。在我们的观念中,生死的观念不大好平衡。现在我们知道死不好,死,有生的机制在里面。要理解生和死是统一的,并不是矛盾的。如果不从矛盾的角度去看,把它统一了,人对生死就看得“易”了,这个易是变易和容易。你很容易就能转化自己的心情。这个心情就是你的“恐”,人很担心“丧失”那一刻的到来。简易,最终就能从简单的方法上知道统一性是怎么建立的。 

   “生为死之根,死为生之根。”这种互根性,是在道性中体现的,不是在我们的观念中体现的。当人被生命的被动性左右时,生死就互为其根。有了这种观念以后,再去看人的生死就会发现,人的死并不是绝对的,它是相对的。 

    人以为自己时时刻刻都在活生生中,但实际上是相对的。比方说人睡着了,也没做梦,也没有行为,这到底是生还是死?在道中,在虚无之内还有一种能量在运动,这种运动并没有确定人到底是生还是死,它并没有离去。 

    人睡着了不知道自己的状态,人知道自己是死是生?人不知道自己生死,死以后也不知道。为什么不知道呢?因为人的主管意识是一个非常弱的的强体现,就是在弱势情况下的一种强表现。人的主管意识勉为其难地充当强的这一面。人以为自己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,觉得自己能够主宰自己,真能主宰的了吗?人不知道将要去什么地方,结果是什么。若干天内,若干月内,或者若干年内,你知道自己的未来吗? 

    据统计,现在中年人发生突发性死亡的比例增加。很多人所患何病未来得及检查明白,就呜呼哀哉了。很多人就开始产生一种恐惧。恐惧感就是这样来的。 

    恐惧感是人的主管意识在强势的位置体现弱势状态的结果。人醒着的时候,以为自己是自己,实际上你并不是你自己。你只是道中的一个相,哪个相呢?就是你自己道的相。这个人道属于大道所生,人是大道中分出来的小生灵,分出来的部分是大道的若干分之一。它是梯形结构,呈几何基数增长,到人间的物理低维状态下,“一”所分成的小生灵就成万物了。这些小生灵的运动体现了生和死的统一性。“道”把死和生的互为其根赋予给了万事万物作为化物的主导方式。 

    人睡着了的时候就是死相了。人醒着的时候,以为自己是生,这只是相对的生相,是在道中与神互动的精神体现。这种精神体现对于人来说,生就是短暂的了,死确是长久的。因为道是永远不会死的。 

人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,你就是没有生死,也从根本上摆脱了生死。我们现在修炼自己是为了体现精神的本质。神有没有本质呢?有本质,就是它的道性。 

道性要通过人来体现,人要是觉醒的话,就能够体现出道之“一”的这个性质。人不觉醒,你的追求体现出生命主题上“生”的某种感觉,会觉得自己活得多快乐啊。特别是现在,生活条件好了,普通人也比过去皇帝老儿的生活条件好的多。皇帝吃几颗荔枝多困难啊,不知要跑死多少匹马,还只能是尝一尝,现在人们到市场上去买,可以吃个饱。 

    现代人对生的感觉是很优良的,对死的感觉就迟钝了。一面太优势了,另一面就劣隐了。人不知道反面的那一面也要正确地去理解它,然后不断感觉它的潜隐深度,这就是人类的进化。 

    现代人对生存的感觉越来越肤浅,外在的口味,好玩的,刺激的,追求比较阳性化的东西。对生命深层次的东西有几个人去探讨呢?极少有人去探讨。只有修行者才有兴趣去关注。既然有兴趣,我们就要加深一点对生死的认识,认识了以后再去看看你自己的生存状态,就会发现应该朝什么地方努力,以及老子在此所说的“反”是什么意思。 

   不反过来,道就没法推动你。道是一个大的完整性,人的完整性怎样体现呢?人体现出身生万物,不就是完整性吗?人要能够体现出身生万物的形态,那有多难啊?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万物是从道之无中来的,对无的理解也是只有反向运动才能够明白的一项真理。 

   我们很难理解“道性”生化机制。它的生化机制可以拿生物说明自动的一面,像蚁群和蜂群都是自动化层次很高的生物群。像这些群体有个特点,一群中有一个蚁后,它的作用只是生殖。它的形体比普通的蚂蚁要大得多。蜂群中有蜂王,它的体积比普通的工蜂也要大得多。那么大的个子,为了飞翔、采食物吗?都不是。它只有一个工作可做,就是生殖。它不断地吃,不断的生,以保持蜂群的统一性。一旦产生了新的蜂王,老的蜂王就要把新的蜂王赶走,走的时候,带走一部分工蜂。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系统,新的蜂群产生了。 

   生灵的存在和发展与这个现象相似。它可以不停地生化,从什么地方生呢?从王生。这个王是王气的王,不是自然帝王。其中有一个神的生化机制,生化机制来自于何方?玄牝,对。这个生化机制来自于“天地之根”,这是老子系统意识的完整性所在。用造化之根去造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形态。它演化得非常快,不停地吸收天地之间的真气,不断的演化和分化。 

   古人云;“窥见隐匿者不祥。”隐匿的事物被人知道以后,是不祥之兆。不会给人带来好处。这个生化机制只是提一提它的来源和形态,提起一点兴趣,但不要去深究它,深究没有好结果。 

   “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这个概念,常人的角度不大容易转过弯来。“无”肯定是根了。道家所说的无,佛家所说的空。空无一物。空无一物是不是没有东西呢?不是的,还有存在。相对观念;有,因为她有空,有空就能够容。这是老子所讲的思想。“无以为用”,要用的时候,它必须是空的。“有以为利”,现代人的心态老是取利,心中只盯住了器中所装,或心中之事,对“有”存在于空的可贵性人并没有去理解它。 

    用瓦罐装汤比用铝盆要好。瓦罐更保温,更合于天然,没有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,缺点是重一点。然而人们喜欢用铝制盆,这是对用和利的分别造成的。应该取用还是取利呢?取用。要对所用之物的作用机制反复地进行比较,要知道事物的长处和短处,是比较出来的。从道理上说,瓦罐比铝盆要好,而人们是按习惯选择入到实用后,才能体会事物“无”的那一面。 

    大家共性的那一面也称为“无”。当人们体会到大家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去创造的时候,这个存在才叫无。“无”没有被明确的时候,人始终在追求“有”利的目标中,对于道德用,你没有开发。 

现在,我们可以知道“反”是真人的作为。真人如果都像平常人那样的话,他也就难以成真人。因为“反”是道德行为体现。这个反如果在人身上体现,人就是一种真的现象。 

    就像死和生一样,如果对死没有足够的关注,生就是假性的了,人的死就是真性的。生长死短,那是生存态。人死后,死长生短,那是同一态。正好是个反向的。人要利用两个反向的状态,把它合为一体。这就是“神得一以灵”的基本原因。 

人的身体毕竟是短暂的,真的作为是因为神性有灵的缘故,神在支撑你。所以要想学做真人,就要明白道性。道性支撑的是反向运动,是人所不处的那些存在。有为,道性所不处,老天爷也没办法去推动你了。 

道到底是什么?道是虚的存在。什么是实呢?那就是德。只有你的德才是实德东西。这个虚和实至坚,就靠德来转化。德最终的体现,就在知实守虚的这一面,称其为得道。 

     要表达成道性的一面,那就按德去操作。操作的方法是;知实(白)守虚(黑),以为天下式。老子的原话是“知白守黑,以为天下式”。 

“得道多助”是人在知道“道性”的状态下,帮助你的人或事就多了,得到的支持就更大了。你最终就容易成功。 

    《道德经》五千言,暗示着自然规律,这种自然规律如果被人所掌握,那么人就基本上获得了大自在。获得了真正的自由。如果整个人类都明白了《道德经》的精神,或者按着《道德经》的精神去实践,整个人类社会就会非常的和谐,非常的进步,非常的文明,那就不是现在的这种状态了。希望大家明白这一点,在道德新年中做好自己迎接未来。 

 

[ 点击数:] [打印本网页] [关闭本窗口]
 

相关内容
查无记录
站内搜索
友情链接